總釋名題
相最明」。這是金剛寶的比喻,有三種意義,即是其體最堅,其用最利,其相最明。
再講「般若」兩字,首先,要知道這兩個字的字音讀法,本來是「般若」,但是 經散上不能念「ㄅㄢㄖㄨㄛ」一定要念「ㄅㄛˊㄖㄜ」,爲什麼呢?要合乎梵音,梵音上他是音譯,不是意譯,音譯就是照着印度國的梵語的音聲翻過來的,在翻譯學而言 ,它是什麽音聲,我們就譯什麽音聲,譯的音聲就是「般若」。若有人問:爲什麼中國字不照「般若」來譯呢?記住這個解釋:這個經典的翻譯在唐朝譯的最多,我們現在講的這部「金剛經」是在姚秦時代,比唐朝還在前。唐朝京都在陕西的長安,而這 個姚秦的京都也是在陕西的長安,長安那個時候說的話叫「官話」,就像現在的國語 。那時長安的「官話」對於「般若」就讀「ㄅㄛˊ ㄖㄜ」的。由姚秦時代到了唐朝一直到了宋朝,這京都就遷到河南的開封叫汴梁。隨着時代的變遷,到那時也就變爲河南 省口音了,再也不是那時的「官話」而帶有河南口音了。就是這樣隨着時代的變遷而 改變了,再變再變,變到現在叫「ㄅㄢㄖㄨㄛ」,可知姚秦時代乃至到了唐代都是念 「ㄅㄛˊㄖㄜ」的。現在附帶解釋「南無」這兩個字,也是這意思。本來現在念「ㄋㄢˊ
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