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會因由分第一
養比丘吃飯,就培了福。他請問佛法,得到佛法的開示,他就得了智慧。這就是給衆生求福求慧,並不是給孤獨長者供養不起佛,而是佛不叫他常供養,所以佛就提倡托鉢化皈的規矩。他要以身作則,這叫以身教導。講經說法是以口教導,現在佛是以身敎導來叫比丘們學他的樣子。「食時」就是明相出來以後,日不過中以前,是佛及比丘吃飯的時間。
要去托鉢化飯吃,要先「著衣持鉢」。先講「著衣」二字,「著衣」現在叫披衣,就是袈裟。比丘有三件衣:五衣、七衣、大衣。五衣梵語叫安陀會,它是五條格,一長一短,故叫五衣。五衣也叫作務衣,就是作務時所披的袈裟,因爲在印度的比丘沒有我們中國這些便服,也就是沒有我們現在穿的短衫乃至中褂和褲子。佛世時比丘沒有褲子,現在泰國的比丘還是不穿褲子,下邊穿的是件裙子,上邊披的是平常的作務衣,也就是五衣。就等於我們穿的小裙子和中褂這個樣子。第二件是七衣,梵語叫鬱多羅僧,翻到中國話叫入衆衣。加入大衆要披七衣,他是七條二長一短,這叫七衣譬如要跟大衆一齊誦經,在一塊兒參禅打坐,按現在規矩,就是做早晚課,過齋堂
四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