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會因由分第一
都要搭七衣。這加入大衆所穿的衣,則叫做入衆衣。第三叫做大衣,這名稱是我們中國隨便翻成的,梵語叫僧伽黎。這個衣分九品,下三品、中三品、上三品。下三品的衣跟七衣一樣,二長一短、中三品是三長一短、上三品是四長一短。我們現在講經說法都是披那二十五條衣,四長一短,共有一百廿五個框對起來的,這叫上上品的僧伽黎。它用來做什麼呢?有三個用處。(一)見國王,入王宮,按現在來說去見總統,一定要披這個大衣。)講經說法(一)托鉢化飯都要用這個衣。「新眼疏」裏把僧伽黎翻譯成福田衣。因爲托鉢化飯要叫衆生種福田。這袈裟的相,爲什麼要分條、要分長短呢?這是仿造種田的相,要種稻就得往稻田種,要種福,就得往福田裏種。比丘就是衆生的福田,所以叫「福田」,福田衣就是僧伽黎衣。比丘在廟裏跟大衆坐禪的時候搭七衣,作務的時候搭五衣,托鉢化飯的時候披上僧伽黎,這是佛定的戒規,佛當「持」是然要以身作則。「著衣」二字,就是披上僧伽黎的袈裟。這再講「持鉢」手裏拿着叫持。「鉢」是梵語的略稱,梵語叫鉢多羅,中國話叫應量器,應量器就是體、色、量都要合法,合佛的規定。第一先講它的體,卽鐵瓦二種爲體,或用鐵造,
四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