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現啓請分第二
子、善女人未開悟,因根機不夠,他比那些聲聞、緣覺的根機高明得多。我們可要注意這段經文,就是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已經發了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,此句應是不成問題的。可是「心印疏」却把此當做一個問題,而又分三個問題,在下半卷,完全講「發菩提心」,這是對經文上顛倒錯誤所致。我剛才講過參考註解,應該採取的則採取,不應該採取的則放棄。譬如我說講經的題目,講「金剛經」有堅、利、明講「般若」有「三般若」,這是依着「心印疏」說的。「新眼疏」則只講到二個,沒有講到三個,沒有講到「其相光明」,「三般若」配不上三,只配了兩個,因此我看那個好,就採取他的材料,就以「發菩提心」來說,我不採取「心印疏」的那個大問題,何以故?因這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他怎樣被稱爲「善」,因他已經發了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故,這底下已有了問題:「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「何」就是如何,也就是怎樣,怎樣安住他的眞心,怎樣降伏他的妄心。這個眞心就是剛剛發,就是那個「菩提心」。「菩提心」發起來是怎樣的呢?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你只上求佛道而不下化衆生,那你只是發二乘的菩提心,而不是大乘的菩提心。
七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