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正宗分第三    

是「權敎菩薩」。他發的是最上乘的心,叫做「摩訶薩」,即是「實教菩薩」。爲什麼這樣解釋呢?因爲這「金剛經」下面已經有兩句名文,佛說「金剛經」是爲誰說的呢?爲這個大乘人說的,爲最上乘人說的。這兩句怎樣解釋呢?大乘就是大乘,怎麼還有一個最上乘呢?大乘卽權教裏邊的大乘,所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三乘裏邊的大乘,他不是小乘,你不能說他不大,但是他是權巧方便的大乘,叫做「權教大乘」最上乘卽最上實敎一乘,超出三乘的菩薩,叫「實敎一乘」的摩訶薩。按五家來講始敎的菩薩就叫菩薩,終教、頓教、圓教的菩薩就叫摩訶薩。不同點在於最初的發心不同,有發「權致大乘菩薩」的心叫「菩薩」,有發「實教大乘」最上的心,叫「犘訶薩」。這要到金剛經上的本義,這就是「發心」的解釋。下面才開示:「應如是降伏其心」,先開示降伏妄心,他雖然發心發得很大,但是他還是個凡夫,他有妄心生障碍。那麼要怎樣才能降伏其妄心呢?佛就告訴菩薩摩訶薩一個降伏妄心的方法。這「如是」兩字,分開來解釋就錯了,若約顯理解釋,約指着前文那就錯了,完全是指着下文,這叫指法之詞,以指下文故,下面經文上說的,就是「如是」兩個字,

九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