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信希有分第六
竟,這個大乘法的究竟就是開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不生出來便不能成佛。但是要做那個法門才能把般若智慧啓發出來呢?這就得有個般若智慧的基礎,而「持戒修福」便是大乘佛法的基礎,這一層道理也是依着第一種道理來的。第二種是「持戒修福」的人有的著相,他以「持戒修福」爲究竟,這就錯了。前面已講過度衆生要「離相度生」,行布施要「無住行施」,爲什麽呢?因爲你一著相,就變成有漏的福報,一旦落爲有桶的福報,那你第二生享福,福盡之後,第三生決定是不如意的。所以說「持戒修福」不是究竟之法,你還得再進一步去面對高深的般若智慧生起真實的信心。所以佛以此說引進那些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叫他們得到究竟般若的法門。
第三種道理,爲什麼要對這個高深般若生信心,要「持戒修福」呢?研究般若的人,往往易於偏執空理,他一切不執,但執著那空空洞洞的空理,他就是不肯「持戒修福」,這有兩種人,一種是不出家而在社會上有學問的女人-如大學教授,社會賢達,他會講「般若經」,口頭能談般若妙理,筆下能寫般若的論文,但不能實際修行般若。原因何在?因爲他喝酒吃肉,不肯「持戒修福」,他又怎能得到眞實的禪呢?
一四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