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得無分第七    

聖」者。經文中的意思就是這些三賢十聖的菩薩,「皆以無爲法,而有差別」,這句

話不順中國的文法,這段文很難消,要注意「無爲」者,即無所作爲,故名「無爲

你不可執著,一執著就變成「有爲法」了。與「有所作爲」相對,就是「無所作爲」,就是「無爲法」,不可取、不可說。既然不可取、不可說,在沒有成佛之前,怎麼有個「三賢十聖的菩薩」階位呢?這就是個差別位,三餐不是十聖,十聖還不是佛他證得差別位,他是大乘菩薩,決不能著相,一著相他就不能叫做菩薩了,前面「金剛經」上經文又有說,你要是有我等四相卽非菩薩了。因你不能著相,你這個菩薩才能進步。他證到的果位雖有差別,但這個差別,其實是無差別,爲什麼?因他是依着「無爲法」而修的,所修雖同,所證得果位賢聖不同,前後淺深有異,這是因爲根機有異,因此所悟遲速也不同,在沒有證到圓滿的地方就必然會有個差別相。譬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菩薩,這是三賢的差別,或是十地菩薩,初地菩薩乃至八地、九地、十地菩薩有個差別,但全部都是依着「無爲法」而修而證的差別,這差別卽是無差別,何以故?因一有差別相,你不可取,說三賢菩薩瞪了什麼菩提果,一取著就錯

一五九